【原文】
子墨子言曰:“古①者王公大人,于国家者,情欲毁誉之审②,赏罚之当,刑政之不过失。”是故子墨子曰:“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③知隐。’谋若此,可得而知矣。”
今师徒唯毋兴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为者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今尝计军上④: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⑤,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⑥,不可胜数;又与矛、戟、戈、剑、乘车,其列住⑦碎折靡弊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下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⑧,亦不可胜数。
【注释】
① “古”为“今”字之误。
② 誉之审:应为“毁誉之神”。审,审慎。
③ “见”通“现”。
④ “上”为“出”字之误。
⑤ “拨”同“瞂”,大盾牌。“劫”同“鉣”(马),刀柄,指代刀。
⑥ “腑”为“腐”之假借字。“冷”当作“泠”,零乱。“反”通“返”。下同。
⑦ “列住”为“往则”之误。
⑧ 主后:后代祭祀。
【翻译】
墨子说道:“现在的王公大人掌握国家行政大权,确实想做到批评和表扬准确,赏罚恰当,行政政务没有差错。”所以墨子说:“古时有这样的话,‘筹划而不能得出满意的办法,那就根据以往的推断未来的,根据明显的推知隐微的。’如此谋划,就可以得出高明的办法而知道该怎么做了。”
假如现在军队启程出发,冬天出兵怕遇上寒冷,夏天出兵怕遇上暑热,这样就不可以在冬、夏二季行军打仗了。春天出兵,就要影响百姓耕田播种,秋天出兵,又会有误农时,使百姓无法收割庄稼储藏粮食。这又是不能在春秋两季行军的原因了。现在如果荒废了一个季度,那么因饥寒而冻死、饿死的百姓就多得数不胜数。现在我们试着计算一下:出兵时所用的竹箭、羽旄、帐幕、铠甲、大小盾牌和刀柄,随军行动损坏腐烂而带不回来的东西,又是多得数不胜数。再加上戈矛、剑戟、兵车,用后破碎损坏而不可返回的,多得数不胜数。再说,牛马带去时都很肥壮,回来时全部瘦弱,至于去后死亡而不能返回的,多得数不胜数。战争时因为道路遥远,粮食的运输有时中断不继,百姓因而死亡的,也多得数不胜数。战争时人民居处都不安定,饥饱没有节制,老百姓在道路上生病而死的,多得数不胜数。丧师之事多得数不胜数。军士因而阵亡的更是无法计算,鬼神因此丧失后代祭祀的,也多得数不胜数。
墨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战国七雄并立”局势形成之前,诸侯激烈兼并的时期。针对战争频仍的社会现实,墨子提出了“非攻”主张。墨子认为,战争是天下的“巨害”,无论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将造成巨大损害,因之既不合于“圣王之道”,也不合于“国家百姓之利”。在文中,他对各种为攻战进行辩护的言论做出了批驳,并进一步将大国对小国的“攻”与有道对无道的“诛”区别开来。 他所提出的“非攻”,表达了当时人民群众的主观要求,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虽然也曾想划分战争的性质—正义与非正义,把以“百姓人民之利”作为正义战争的标准,但他不可能从历史发展上认清什么战争是对“百姓人民有利”的战争。 本篇通过几个简单的事例,逐层深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达他的“非攻”思想: 第一,通过为人所不齿的偷盗行为来比喻不义之战。比如:开篇就用有人进入别人的园圃去偷窃桃李,最后引出攻打别人的国家,得出这是不义之战。 第二,通过“义、仁”来作为衡量战争性质的准则。很多人把攻打别人的国家,叫作“义”,并且赞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