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者圣王必以鬼神为①其务,鬼神厚矣。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咸②恐其腐蠹绝灭,后世子孙不得而记,故琢之盘盂、镂之金石,以重之。有恐后世子孙不能敬莙以取羊③,故先王之书,圣人一尺之帛,一篇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故何?则圣王务之。今执无鬼者曰:“鬼神者,固无有。”则此反圣王之务。反圣王之务,则非所以为君子之道也。
【注释】
① “为”后疑省略“有”字。
② “咸”为“或”字之误。
③ “莙”为“若”之误。“羊”即“祥”。
【翻译】
古代圣王必定认为鬼神是存在的,所以他们祭祀相当丰厚,又恐怕后世子孙不能知道这点,所以写在竹简帛书上,流传给后世子孙。或者担心它们被腐蚀、被虫咬而灭绝,使后世子孙不能记住,所以又雕琢在盘盂上,镂刻在金石上,以示重视。又担心后世子孙不能敬顺以取得吉祥,所以先王的书籍,圣人的,即使是在一尺的帛书上、一篇简书上,都反复述说鬼神的存在,反复重申敬重鬼神。这是什么缘故?是因为圣王要勉力侍奉鬼神。现在主张没有鬼神的人说:“鬼神,本来就不存在。”那么这就是违背圣王的要务。违反圣王的要务,就不是君子所行的道了。
墨子认为鬼神不仅存在,而且能对人间的善恶予以赏罚。 墨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战争频繁,人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王公大臣们都争相夺利,于是导致了战事连绵。在这里,墨子所说的“天”和“鬼神”都是按照当时小生产者所要求的公平合理的愿望塑造出来的,他所诚心信奉的上天和鬼神是他所代表的这一社会阶层自身的虚幻的化身,因为当时这一社会阶层还不可能形成自觉的力量,更无从认识自己的力量,但是在痛苦的生活压榨下,在不公平的待遇下,小私有者和手工业者逐渐取得独立的地位,形成一定的社会力量时,他们不能不提出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的要求。 在本篇中,他列举古代的传闻、古代圣王对祭祀的重视以及古籍的有关记述,以证明鬼神的存在和灵验。从今天来看,这种宣扬迷信的做法显然是落后而不足取的。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墨子明鬼的目的,主要是想借助超人间的权威以限制当时统治集团的残暴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