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二】唐鉴隋亡
魏徵向唐太宗上疏认为:“现在陛下一心向善的意愿,已经不如过去了,闻过必改的行为,比以前稍有减少了。谴责处罚臣下的事,逐渐多了,对臣下逞威发怒的情态,也比以前严厉了。所以我现在才知道,‘位高不要傲慢,财富多不要奢侈’不是空口说白话。况且把隋朝时充实的府库、仓廪,众多的人口,强盛的甲兵,与当今的情况对比考查,现在怎么能与隋朝相提并论呢?然而隋朝依仗它的富强,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危及社稷;我们则因为人口少、国力弱,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从而使国家得以安定。平安与危亡的道理,昭然若揭,不辩已明。过去,隋朝还没有乱的时候,他们认为一定不会发生战乱;当国家还没有灭亡的时候,他们也认为一定不会灭亡。所以不停地收取赋税,不断地烦劳百姓,不停地对外用兵,以至于祸乱殃及自身还不觉悟。观看一个人的形象,最好用平静的水面;审查失败的教训,最好用灭亡的国家。我希望陛下以隋朝的灭亡为鉴,去除奢侈,崇尚节俭,亲近忠良,远离奸佞。趁现在平安无事的时候,继续实行以往的谦恭节俭,这样就尽善尽美了。夺取江山确实很困难,守住江山则较为容易。陛下能够做好困难的事情,难道容易的事情还不能做好吗?”
墨子通过圣人对饮食、衣服、兵器、制造船只、节葬等制定的法则来阐述节用的重要性。一切东西只要实用就行,不奢求华丽的外表,这样的结果使一个个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而当时的统治者却正好相反,他们不满足于仅仅追求实用,而想通过华丽的外表来炫耀自己的财富,认为只有这些才能代表自己的身份地位。而这样的结果是劳民伤财,人民不是饿死、冻死,就是过着独身的生活,大量的财富被消耗在无用的东西上。因此,在本篇中,墨子主张一切事物对人民实用的就实行,不实用的就抛弃。 墨子节用篇的主要精神在于先要照顾广大人民的利益,先求人民的生活不饥不寒,然后再说发展国家。他对“暴夺人民衣食之才”的罪恶现象不是默不作声。而是提出了强烈的反抗,但因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生活,他又不得不向贵族阶级表现出一定的妥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