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者圣王制为节葬之法,曰:“衣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堀穴,深不通于泉,流不发泄,则止。”死者既葬,生者毋久丧用哀。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圣王虑之,以为堀穴,曰:冬可以避风寒;逮夏,下润湿,上熏烝①,恐伤民之气,于是作为宫室而利。然则为宫室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其旁可以圉风寒,上可以圉雪霜雨露,其中蠲②洁,可以祭祀,宫墙足以为男女之别,则止。”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
【注释】
① 熏烝:即“熏蒸”。
② “蠲”通“涓”,清洁。
【翻译】
古代圣王制定节葬的法则是:“衣服三件,能够裹住尸体,足够使死者骸骨朽烂在里面;棺木三寸厚,足够使死者肉体朽烂在里面。墓穴深度不接触地下水源,尸体的气味不至于散发到地面就可以了。”死者既已埋葬,生者就不要长久服丧哀悼。远古时代刚有人类的时候,还不知道修建房屋,依着山丘挖洞穴而居住。圣人因此忧虑,认为住在洞穴里面,虽然冬天可以避风寒;但一到夏天,下面潮湿,上面热气蒸发,恐怕伤害百姓的气血,于是建造房屋来使百姓便利。既然如此,那么建造宫室的法则应该怎样呢?墨子说道:“房屋四边可以抵御风寒,屋顶可以防御雪霜雨露,屋里清洁,可供祭祀,壁墙足以使男女分别生活,就可以了。”至于各种增加人民负担而不能给人民带来实惠的事情,圣王是决不会去做的。
墨子通过圣人对饮食、衣服、兵器、制造船只、节葬等制定的法则来阐述节用的重要性。一切东西只要实用就行,不奢求华丽的外表,这样的结果使一个个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而当时的统治者却正好相反,他们不满足于仅仅追求实用,而想通过华丽的外表来炫耀自己的财富,认为只有这些才能代表自己的身份地位。而这样的结果是劳民伤财,人民不是饿死、冻死,就是过着独身的生活,大量的财富被消耗在无用的东西上。因此,在本篇中,墨子主张一切事物对人民实用的就实行,不实用的就抛弃。 墨子节用篇的主要精神在于先要照顾广大人民的利益,先求人民的生活不饥不寒,然后再说发展国家。他对“暴夺人民衣食之才”的罪恶现象不是默不作声。而是提出了强烈的反抗,但因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生活,他又不得不向贵族阶级表现出一定的妥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