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今执厚葬久丧者之言曰:“厚葬久丧,虽使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然此圣王之道也。”子墨子曰:“不然!昔者尧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衣衾三领,穀木之棺,葛以缄之,既[生僻字]①而后哭,满埳无封。已葬,而牛马乘之。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衣衾三领,穀木之棺,葛以缄之。已葬,而市人乘之。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道之不埳,土②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馀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若以此若三圣王者观之,则厚葬久丧果非圣王之道。故三王者,皆贵为天子,富有,岂忧财用之不足哉!以为如此葬埋之法。”
【注释】
① “ [生僻字]”为“窆(biǎn)”的借音字。
② “土”为“掘”字之误。
【翻译】
现在坚持厚葬久丧主张的人说道:“厚葬久丧即使不可以使贫者富、寡者众、危者定、乱者治,然而这是圣王之道。”墨子说:“不是这样。从前尧去北方教化八狄,在半路上死了,葬在蛩山的北侧,衣服和被子各只有三件,用普通的楮木做成棺材,用葛藤捆束封口,棺材已入土后才哭丧,圹穴填平而不起坟。已经下葬后,牛马在上面追逐。舜到西方教化七戎,在半路上死了,葬在南己的市场旁,衣服和被子各只三件,以普通的楮木做成棺材,用葛藤捆束封口。已经下葬后,而市人在上面追逐。大禹去东方教化九夷,在半路死了,葬在会稽山上,衣服和被子各只有三件,用桐木做的棺材厚三寸,用葛藤捆束封口,虽然封了口但棺盖与棺身不能密合,凿了墓道,但并不深,掘地的深度下不及泉,上不透臭气。既已埋葬,收集剩余的泥土堆在上面,坟地宽广大约三尺,就行了。如果照这三位圣王来看,则厚葬久丧果真不是圣王之道。这三王都贵为天子,富有天下,难道还怕财用不够吗?这样简单的埋葬方式即可。”
墨子通过圣人对饮食、衣服、兵器、制造船只、节葬等制定的法则来阐述节用的重要性。一切东西只要实用就行,不奢求华丽的外表,这样的结果使一个个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而当时的统治者却正好相反,他们不满足于仅仅追求实用,而想通过华丽的外表来炫耀自己的财富,认为只有这些才能代表自己的身份地位。而这样的结果是劳民伤财,人民不是饿死、冻死,就是过着独身的生活,大量的财富被消耗在无用的东西上。因此,在本篇中,墨子主张一切事物对人民实用的就实行,不实用的就抛弃。 墨子节用篇的主要精神在于先要照顾广大人民的利益,先求人民的生活不饥不寒,然后再说发展国家。他对“暴夺人民衣食之才”的罪恶现象不是默不作声。而是提出了强烈的反抗,但因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生活,他又不得不向贵族阶级表现出一定的妥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