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浩北伐的时候,中军将军王羲之曾写信劝止他,但他不听。后来殷浩没有成功,计划再一次举兵。王羲之写信劝他说:现在仅有小小的江左,人都恐怕不能自保,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竭力争取军事功劳,这不是你现在应该做的。最近处理朝廷事务的人,都不做深远的考虑,各随自己的心愿去做,竟然一点功劳都没有,使得出现分崩离析的趋势;你担任这个职务,怎能推卸天下混乱的责任呢?现在军队打败仗,库房里财物消耗尽,保卫淮水不是你能做到的,早点回来保卫长江吧!你应该好好治理,减轻人民的田赋和徭役,帮助人民重新开始。你肩挑天下的重任,担当统帅的大任,而今已经到了这种地步,恐怕会引起朝中大臣的指责和诽谤。你还是停止北伐,做好你自己的本职工作,守卫好长江吧!
墨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战国七雄并立”局势形成之前,诸侯激烈兼并的时期。针对战争频仍的社会现实,墨子提出了“非攻”主张。墨子认为,战争是天下的“巨害”,无论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将造成巨大损害,因之既不合于“圣王之道”,也不合于“国家百姓之利”。在文中,他对各种为攻战进行辩护的言论做出了批驳,并进一步将大国对小国的“攻”与有道对无道的“诛”区别开来。 他所提出的“非攻”,表达了当时人民群众的主观要求,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虽然也曾想划分战争的性质—正义与非正义,把以“百姓人民之利”作为正义战争的标准,但他不可能从历史发展上认清什么战争是对“百姓人民有利”的战争。 本篇通过几个简单的事例,逐层深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达他的“非攻”思想: 第一,通过为人所不齿的偷盗行为来比喻不义之战。比如:开篇就用有人进入别人的园圃去偷窃桃李,最后引出攻打别人的国家,得出这是不义之战。 第二,通过“义、仁”来作为衡量战争性质的准则。很多人把攻打别人的国家,叫作“义”,并且赞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