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ea之家 门户 墨子 尚贤 查看内容

太宗唯才是举

唐太宗曾与群臣当面确定功臣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和封邑,命令陈叔达在殿下唱名公布,唐太宗说:“朕授予你们的功劳赏赐,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你们可以自己申诉。”于是各位将领竞相争功,议论纷纷。淮安王李神通说:“臣在关西起兵,首先回应义旗。现在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能舞文弄墨,功劳却超过了我,臣心中难以服气。”唐太宗说:“义旗刚刚举起时,叔父虽然最先起兵响应,但也是想躲避灾祸。等到窦建德占领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重新集合残部,叔父望风而逃。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深谋远虑,安定了大唐,论功行赏,本来功劳就该在叔父之上。叔父是皇室至亲,我确实非常爱您,但也不能徇私赏赐,与勋臣同等对待啊!”各位将领都说:“陛下行赏非常公平,即使是淮安王也不袒护,我们这些人怎么能不安本分呢?”因此他们都心悦诚服。房玄龄曾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没有升官的都埋怨说他们在皇帝身边侍候,已有很多年了,现在授官,反而不如前太子东宫和齐王府的人了。”唐太宗说:“君王大公无私,所以能让人心服。朕与你们平常的衣食,都取之于百姓。因此设置官位规定职守,都是为了民众,应当选择贤能之人来任用,岂能按照新人旧人的标准来选拔人才呢?如果新人有才能,旧人无才能,又怎能放弃新人而任用旧人呢?现在是贤能的或不是贤能的,都在埋怨,这岂是之道呢?”

从“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天下的一些士大夫、君子们,只明白小道理而不懂得大道理,这是为什么?墨子提出这个问题,然后通过事例来说明不要以偏概全,片面地看问题。而应该时时处处考虑到国家的利益,国家利益重于一切。 这篇文章同前两篇文章一样,也是从尚贤的角度来说明治理国家时,贤才的重要性。本篇通过大量的例子来阐述贤才的重要性、重视贤才。贤才未必就是王公大人们的骨肉之亲,但他们有自己的真才实学。他们能为国家繁荣富强出谋划策,能为了国家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而现今许多王公大臣治理国家、选拔人才时,并不是从贤才入手,而是从亲戚、富贵者、面孔漂亮的人入手,选拔出这样的人才,最终只能自食恶果。 贤才的获得不在于出身的卑微,而在于是否有能力处理国家事务。通过舜、伊尹、傅说这三个人的例子来说明地位,卑微者虽不是王公大人们的骨肉之亲,但只要有才,就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18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