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在燕国被齐国攻破后即位。他凭引死者,探望孤贫,与百姓同甘共苦,并放下身段,用重金招募人才。他对郭槐说:“齐国趁我们内乱而攻破燕国,我深知燕国国小力弱,无力报仇。然而,招揽贤才共同治国,始终是我的愿望。先生如果发现了人才,一定要推荐给我,我愿亲自服侍他。”
郭槐说:“古时候,有个君主派人用千金去购求千里马,那个人找到一匹已死的千里马,便用五百金买下马头带了回来。君主大怒,那人解释说:‘死马你尚且要买下,何况活马呢?人知道你喜爱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上门来的。’果然,不到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被送到君主那儿。现在大王打算招聘人才,就请先从我郭槐开始。那些比我更好的人才,就会不远千里来投靠您了。”
于是,燕王为郭槐重建府第,并尊他为师。各地的贤士果然争相来到燕国:乐毅从魏国来,剧辛从赵国来。燕昭王委任乐毅为亚卿,将国家大事都交由他主持。
从“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天下的一些士大夫、君子们,只明白小道理而不懂得大道理,这是为什么?墨子提出这个问题,然后通过事例来说明不要以偏概全,片面地看问题。而应该时时处处考虑到国家的利益,国家利益重于一切。 这篇文章同前两篇文章一样,也是从尚贤的角度来说明治理国家时,贤才的重要性。本篇通过大量的例子来阐述贤才的重要性、重视贤才。贤才未必就是王公大人们的骨肉之亲,但他们有自己的真才实学。他们能为国家繁荣富强出谋划策,能为了国家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而现今许多王公大臣治理国家、选拔人才时,并不是从贤才入手,而是从亲戚、富贵者、面孔漂亮的人入手,选拔出这样的人才,最终只能自食恶果。 贤才的获得不在于出身的卑微,而在于是否有能力处理国家事务。通过舜、伊尹、傅说这三个人的例子来说明地位,卑微者虽不是王公大人们的骨肉之亲,但只要有才,就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