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入国②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注释】
① 亲士:亲近贤能之人。
② 入国:“入”疑“乂”之形误,乂国即治国。
【翻译】
治理一个国家而不关心贤士,那么这个国家就会灭亡。见到贤德的人而不急于任用,他们就不会尽心尽力辅佐君主。没有比任用贤能的人更急迫的事情了,没有贤德的人才,就没有人与国君一起谋划天下大事。怠慢贤才,轻视贤士,而又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事,那是从未有过的。
从前,晋文公曾经长期流亡国外,而后来成为天下盟主;也曾出走国外,最后称霸诸侯;越王勾践受过吴王战败的受辱,最终成为威慑中原诸国的贤君。这三个国君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扬名于天下,都是由于他们的国家曾遭受困境、个人曾蒙受奇耻大辱的缘故。最高明的当然是不失败,其次是失败了但能反败为胜,有所成就,这才叫善于用人。
墨子是以兼爱作为自己思想的核心内容,此篇重在尚贤,尚贤是为政之本,所谓尚贤者,也是以兼爱作为其根本的。 此篇名为《亲士》,是《墨子》一书的首篇作品,这正表达了墨家思想的兼爱与尚贤的关系。 明清时期的杨碧川在读《亲士》这篇文章时,曾评论说:“通篇议论国之所以存在于亲士,国之所以亡在于不亲士,此等议论,既吾儒不能易也。”对墨子学说的赞誉溢于言表。 本篇主要通过以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贤君与夏桀、商纣等昏君在对待贤才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做比,说明一个国家是否能繁荣昌盛,首要的就是国君是否能任人唯贤,是否善于选拔利用人才,另外,国君要做到亲士用贤,除了那些自任其难的爱士以外,还必须具备宽容、体谅的态度。 “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这句话正好反映了这样一个心理,即“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墨子是通过这句话来说明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交往,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我们要切忌不要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失去更多的机会。 一个国君应当做到“亲士”,广泛地吸收各种人才,让他们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使他们为国家所用。这样他的国家才能昌盛。这是一个国家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