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ea之家 门户 隋唐史 唐 史 查看内容

第六十五节 乐、舞及百戏

六朝及隋代音乐,具见《隋史》十六节。武德初仍沿用九部[98],贞观十四年始制燕乐,为诸乐之首,同时平高昌,尽收其乐,合前为十部而废去礼毕,每部均附舞人。(《旧书》二九)其后又分为立、坐二部,所奏乐乃随时制作。立部伎有乐(此指曲、舞而言)八种,除庆善乐(太宗时作)独用西凉乐(此指乐器而言)外,余奏皆擂大鼓,同用龟兹乐;坐部伎有乐六种,除龙池乐(玄宗作)用雅乐外,余亦用龟兹乐。(同上)立部者堂下立奏,坐部者堂上坐奏也。贞元十七年骠国献其国乐,于是又有骠乐。
玄宗时西方乐谱(此名词见《酉阳杂俎》一二)大量输入,详廿三节;先是贞观末裴神符作《胜蛮奴》、《火凤》、《倾杯乐》三曲,太宗深爱之,(《会要》三三)又高宗闻莺声,命白明达写为《春莺啭》曲,(《教坊记》)西谱之输入,初唐已肇其端。唐时曲调尚有徧(亦作遍)破的名称,如元稹《连昌宫词》,“逡巡大徧凉州彻,色色龟兹轰绿续”,刘言史诗,“四座无言皆瞠目,横笛琵琶遍头促”,又《语林》五,“天宝中乐章多以边地为名,若《凉州》、《甘州》、《伊州》之类是焉,其曲遍繁声为破”,显与西域有关。
唐代音乐大体为西域化,又可从乐工多胡人或胡裔表现之:
1.安氏 武德元年,拜舞人安叱奴为散骑侍郎。(《会要》三四)李颀有《听安万善觱栗歌》。安辔新为玄宗时舞胡。(《南部新书》)
2.白氏 贞观初,乐工白明达超授官爵。(《会要》三四)
3.裴氏 乐工神符(见前)善琵琶。(《会要》三三)裴兴奴与曹纲同时,亦精此道。(《乐府杂录》)
4.尉迟氏 尉迟青,代、德时人,善觱栗。(同上)又尉迟章,大和时人,善笙。(同上)
5.康氏 康崑为琵琶第一手,贞元初人。(同上)又有康廼弄《婆罗门》,大中初人。(同上)
6.曹氏 贞元中,曹保,子善才,孙纲,三世均工琵琶[99]。(同上)唐末,曹触新善弄《婆罗门》。(宋陈旸《乐书》)又有曹者素、曹绍夔曾为乐令。(《语林》五)
7.米氏 米嘉荣,元和时人,刘禹锡诗赞其唱《凉州》;(《梦得集》五)子和,咸通中以琵琶知名。(同上《杂录》)大和初有米禾稼、米万槌,均善弄《婆罗门》。(《乐书》)
8.石氏 大中初之石宝山,善弄《婆罗门》。(同上《杂录》)
(以上说乐)
西域之乐,常与舞相配合,故唐世亦盛行乐舞。贞观元年正月三日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之曲,七年太宗又制《破阵乐舞图》,令乐工百二十人被甲执戟而习之,凡为三变,每变作四阵,有来往疾徐击刺之象,以应歌节。(《旧书》二八)玄奘游天竺,戒日王(即前三节之尸罗逸多)曾询及此乐舞之曲。(《慈恩传》五)
玄宗酷嗜音律,开元二年,(《会要》三四)选太常子弟三百人,教为丝竹之戏,置院近梨园[100],故号梨园弟子,乐人、音声人等众至数万。安史乱后,其数大减,然大中初太常乐工犹五六千人。(《旧书》二八及《新书》二二)
女乐隶教坊,西京、东京各设二所,其妓女召入宜春院者谓之内人。(《教坊记》)舞至唐末,已偏重于女性。
唐舞分健舞(tandavalaksanam)[101]、软舞,意即武舞、文舞之派别;武舞手执戚,衣短小,文舞手执翟,状如凤毛,毛长大,(《杂录》)即《卫风·万舞》所谓“左手执籥,右手秉翟”,《尚书》所谓“舞干羽于两阶”也。
据《教坊记》,健舞曲有《阿辽》、《柘枝》、《黄麞》、《拂林》、《大渭州》及《达摩支》,软舞曲有《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啭》、《社渠》、《借席》及《乌夜啼》。《乐府杂录》则健舞为《阿连》(当《阿辽》之异称)、《柘枝》、《剑器》、《胡旋》及《胡腾》,软舞为《凉州》、《绿腰》、《苏合香》、《屈柘》[102]、《团圆旋》及《甘州》等,两书互异,度因时间性不同。今并略述其较著者:
柘枝 薛能《柘枝词》,“悬军征柘羯”,系误认柘羯为石国(参廿七节二三七页注①),柘枝即柘支,无疑来自石国[103]。柘枝舞曲用二女童,帽施金铃,捵猩淅匆灿诙ㄖ胁兀ㄛ宥蠹#ā独衷贰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