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卫国人,在鲁国为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吴起为将,但吴起所娶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人对他有些不放心。吴起便杀掉妻子,当上了大将,率军大败齐军。
有人在鲁侯跟前谗毁吴起,说:“吴起当初曾经师从,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为此与他断绝关系;如今,为了一个大将之职,他居然杀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吴起真是个残忍无德的人啊!况且,小小的鲁国,战胜了强敌,未必是好事。有此名声,各国都要一齐来对付鲁国了。”
吴起知道此事,担心鲁国治他的罪。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前去投奔。文侯向李克征求对吴起的看法,李克说:“吴起为人,贪婪而好色,但在用兵打仗方面,就连齐国名将司马穰苴也不如他。”
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带兵攻秦,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担任魏国大将,与最下等的士兵吃同样的饭食,穿同样的衣服,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不乘车马,亲自捆扎行李驮运食粮,为士卒分忧解难。有个士兵长了毒疮,吴起为他吮毒。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痛哭。有人奇怪地问:“你的儿子不过是个士兵,而将军却为他吸吮毒疮,你哭什么呀?”
这位母亲说:“我不是为这事哭泣。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打起仗来拼命冲杀,最后死在敌阵中了。现在,吴将军又为儿子吸毒疮,不知道儿子又会战死在哪里。我是在哭儿子啊!”
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途中对吴起说:“真美啊,险固的山河!这是魏国之宝呀!”
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应是国君的德政而不是山河的险固。当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修德义,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所居之地,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其南,羊肠坂在其北,由于治国不施仁政,被商汤王放逐了。商纣之国,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黄河经其南,因他不行仁德,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
魏武侯说:“你说得太对了。”
墨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战国七雄并立”局势形成之前,诸侯激烈兼并的时期。针对战争频仍的社会现实,墨子提出了“非攻”主张。墨子认为,战争是天下的“巨害”,无论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将造成巨大损害,因之既不合于“圣王之道”,也不合于“国家百姓之利”。在文中,他对各种为攻战进行辩护的言论做出了批驳,并进一步将大国对小国的“攻”与有道对无道的“诛”区别开来。 他所提出的“非攻”,表达了当时人民群众的主观要求,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虽然也曾想划分战争的性质—正义与非正义,把以“百姓人民之利”作为正义战争的标准,但他不可能从历史发展上认清什么战争是对“百姓人民有利”的战争。 本篇通过几个简单的事例,逐层深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达他的“非攻”思想: 第一,通过为人所不齿的偷盗行为来比喻不义之战。比如:开篇就用有人进入别人的园圃去偷窃桃李,最后引出攻打别人的国家,得出这是不义之战。 第二,通过“义、仁”来作为衡量战争性质的准则。很多人把攻打别人的国家,叫作“义”,并且赞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