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程繁问于子墨子曰:“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聆缶②之乐。今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此譬之犹马驾而不税③,弓张而不弛,无乃非有血气者之所不能至邪!”
【注释】
① 三辩:阐明圣王应节制声乐享受专心治国。
② 聆缶(fǒu):聆,通“铃”。缶,瓦制打击乐器。
③ 税(táo):同“脱”,马脱缰。
【翻译】
程繁问墨子说:“先生说:‘圣王不听音乐。’可是,从前的诸侯处理政务疲倦了,就听听钟鼓演奏的音乐来休息一下;士大夫处理政务感到疲倦了,就听听竽瑟演奏的音乐来休息一下;农夫春天耕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贮藏,也要借敲击瓦盆土缶的音乐方式自娱自乐,进行休息。现在先生您说:‘圣王不听音乐。’这就好比马套上车永不卸下,弓拉开后永不松弛,这恐怕是靠气血运转而活着的人无法做到的吧!”
本篇通过墨子与程繁对音乐的讨论,可以看出墨子的“非乐”思想。他认为统治者喜好音乐,必定会妨碍社会生产,浪费社会财富,加重劳动人民的负担,使劳动人民衣食不足,从而造成社会的混乱和国家的灭亡。因此,他认为圣人治理天下重在事功,而非音乐,他反对追求音乐享受,他认为音乐会使国君劳民伤财,沉浸在奢华享受中。这对批判当时统治者的享乐生活有现实意义。 他在最后说:“圣王之命也,多寡之,食之利也。”凡是太盛的东西就容易减损它,这与第一篇《亲士》中的“太盛难守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施死于自己的美丽;孟贲死于自己的勇敢……什么事情都需要保持一个度,超越这个度就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今圣有乐而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是把音乐看成与吃饭一样的事情,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他是小生产者的代言人,从这里更可以看出。“食必求饱,衣必求暖,然后才求美”,他把音乐看作是奢侈品。而且他认为音乐越繁复,治理国家的政绩就越少,因此他主张“非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