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与大臣们讨论防止盗贼的问题。有人请求皇上用严刑重法来防止盗贼,唐太宗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去要去偷盗,是由于赋税多徭役重,官吏贪污受贿,老百姓饥寒交迫,才不顾廉耻去偷盗。朕认为应该杜绝奢侈浪费,减少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吏,让老百姓衣食有余,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使用重法呢?”从此数年之后,国家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旅客在野外露宿也照样平安。
唐太宗曾经对左右大臣说:“君王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剥削老百姓来供给君王过奢侈生活,这就像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填饱自己的肚子一样,肚子饱了,身子却垮了,君主富了,国家却灭亡了。所以人君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自身造成的。所以,人君的欲望多花费就大,花费大赋税就重,赋税重百姓就愁苦,百姓愁苦国家就危险,国家危险君王就会垮台。朕经常考虑这些问题,因而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唐太宗曾对裴寂说:“近来很多人上奏谈论国家大事,朕都把这些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以便进出时观看。我常常思考治理国家的办法,有时到深夜才能睡觉。你们也应当恪尽职守,协助朕治理好国家。”
在墨子生活的时代,贵族奢侈浪费,享乐腐化;同时,这批寄生分子还利用生活的过分享受来表示其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的优越。墨子针对当时贵族的奢侈腐化生活进行攻击,这是有极大的进步意义的。而这些贵族阶级为什么敢如此猖狂呢?就是因为国君的纵容,他的奢侈浪费、享乐腐化,才导致这一切。 这篇文章名为《辞过》,即要求国君改掉自己的过失。通过宫室、衣服、饮食、舟车、蓄私的古今鲜明对比,说明了在上古时期的圣王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实用出发,创造了国富民强的国家。而现今的统治者过着奢华富贵的生活,为了炫耀的自己的财富,不管百姓的死活。通过对比,强烈地批判了当时统治者的奢侈生活,从中反映了一个国家要想富强,统治者就必须学会节制自己的奢华生活,从俭入手。 这篇文章的主旨与《节用》篇相同,都是为了批判国君的奢侈浪费,享乐腐化,同时提倡国君要从俭入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君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就像《所染》篇中所提倡的一个人只有受到好的影响,这个人才能功成名就,这并不仅仅是对于国君而言的。同样,国君对下面的臣子也是一样。如果这个国家的君主是一个圣明的君主,下面的臣子也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