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是故先王之治也,必察迩①来远②,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③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④之言,无入之耳;批扞⑤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⑥,无存之心,虽有诋讦⑦之民,无所依⑧矣。故君子力事日彊,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⑩,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⑩;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注释】
① 迩:近,左右。
② 来远:引来远方之人。
③ 反:反省。
④ 谮慝(zèn tè):诽谤陷害。
⑤ 批扞(hàn):诋毁,批驳。
⑥ 孩:为“刻”之误,残酷,残暴。
⑦ 诋讦(jié):诋毁、攻击他人。
⑧ 依:凭借,效仿。
⑩ 见廉:表现为廉洁。见,同“现”。
⑩ 无以竭爱:无止境的爱。
【翻译】
因此古代的圣王治理天下,一定要先明察左右,而后方能招徕远方的人。君子能够明察左右的人以提高自己的修养。由于道德修养不够而行为受到批评的,去自我反省,因此,人们的怨气少而自身品行的修养也提高了。(对于)谗言恶语的话,不用去听,攻击他人的话,不要去说,残害人的念头,不要放在心里。那么,喜欢诋毁、攻击他人的人,也就无计可施了。因此君子每天勤勉地做事,志向也日益远大,功业也日益兴盛。君子的:贫穷时能够廉洁自守,富足时能够表现道义,对众生者表示出无限的爱心,对死者表现出无比的哀痛。这四种不是可以伪装出来的,而是必须自身所具备的。蕴藏在内心的是无限的慈爱,体现在身体上的,是无尽的谦恭,嘴上说的,都是文雅之词。这种修养应贯穿于全身,直到白头如雪,仍然持之以恒,达到这种境界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墨子生活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当时的社会,儒家文化盛行。据《淮南子·要略》所记,墨子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当时,为了纠正孔门儒学“礼烦扰而不悦,厚葬糜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声”,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另辟新说。这篇《修身》正是他在转变时期所做的,他所接受的学派是儒学,因此这篇还带有很多的儒学色彩。 本篇主要讨论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强调品行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篇中提出:“君子之道”应包括“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以及明察是非、讲究信用、注重实际等内容。 本篇从修身养性出发,强调一个人的修养关系到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兴亡。修养不是针对某个人而言,而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但在当今的社会中,有时会出现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人与人的交往不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而是互相猜疑。这时修身养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事。墨子在《修身》这篇文章中提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首要的是先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