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东周、秦代以来,人们往往不只歌颂古代帝王的盛德,而且夸大其疆域的广大。《战国策·东周策》“温人之周”条记曰:“温人之周,周不纳。问曰:‘客耶?’对曰:‘主人也。’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而诵《诗》,《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海之滨,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其实,不只是在战国时代,东周所管辖的地方小得很,就是在周朝强盛的时候,其所统治的疆土也不见得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温人固然是过分去夸大东周的幅员,周君也为这种夸大所迷醉而宽待温人。《淮南子·主术训》说:“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
有人说,黄帝曾巡游四海,登昆仑。《大戴礼记·五帝德》说,颛顼曾经“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日月所照,莫不砥砺”。同样,帝喾、帝尧以至于禹的疆域,也是日月所照,四海之内,风雨舟车所至,无不从顺宾服。这也就是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了。
二
但是我们应该指出,事实并不是这样。孟子曾说过:“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周武王统一天下,疆土比之殷、夏较大。周既未过千里,则殷、夏所统治的地方多大就可想而知了。《史记·吴起列传》说:“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据近人考证,夏桀所统治的地方不过是黄河下游一段。商人得天下之后,加了东北一部分土地,周武王灭纣之后,又加了西方一部分土地。《左传·昭公九年》记周景王所说的疆土四至:西至魏、骀、芮、岐、毕,东至蒲姑、商奄,南至巴、濮、楚、邓,北至肃慎、燕、亳。孟子所说三代地方“未有过千里者”,也就是说周的地方未过千里,至于殷而尤其是夏的地方,必定更小。
到了春秋特别是战国时代,各国争雄,开辟疆土。晋在春秋末年,占当时中原土地之半,因为晋收复了群狄所侵的中原土地。燕攻败东胡,增加了千里地,赵也向其边地发展,扩充其领土。秦服西戎,而据其地,楚在南方也开辟土地。但楚不只在西周时,楚子熊渠说“我蛮夷也”,到了春秋初年,楚武王还重说了这句话。孟子说:“今也南蛮 舌之人,非先王之道。”那时南方还被一般人视为不是华夏的地方。但是春秋尤其是战国时代中国的版图,的确是大大地扩充起来。我们且看《战国策》中苏秦所说的几段话:
在《秦策》里,他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
在《魏策》里,他对魏王说:“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有许、鄢、昆阳、邵陵、舞阳、新郪,东有淮、颍、沂、黄、煮枣、海盐、无郏饔谐こ侵纾庇泻油狻⒕怼⒀堋⒀唷⑺嵩妫胤角Ю铩!
陈序经教授的遗著,作者自留学德国期间,就留心国外匈奴史的研究进展情况,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公务之余抽暇写出计80万字的《匈奴史稿》0年代初期又对其中第一、二章作了些补充,未遑对全稿进行整理修订,即不幸病逝。本书以相关版本为底本,参照作者手稿加以校订,同时尽可能保留原稿的风貌。《匈奴史稿》可说是对匈奴历史梳理集大成的著作,对于匈奴的发迹、强盛以及衰亡,皆能放在世界历史与西欧历史的背景下,高屋建瓴,引用各类文献典籍加以考据,同时指正一些学者的错误,一一加以驳斥,对匈奴文化的起源、与异族文化的融合以及匈奴的历史迁移都做了尽可能详备的阐述,可以说是匈奴历史研究上的扛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