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对抗蚊子的?
从古至今, 每逢盛夏, 蚊子就一直侵扰人类。 今天我们有了驱蚊剂、 蚊香之类的。 大哲学家庄子说: 「蚊虻□肤, 则通夕不寐矣。 」, 看来平常的阔达在蚊子面前全都消失了。 无独有偶北宋欧阳修在《憎蚊》中说: 「虽微无奈众, 惟小难防毒。 」那么, 古人是如何逃避蚊子叮咬的呢?为了防止蚊子侵害, 古人通常会在家里养一些防蚊的植物, 常见的有驱蚊草、 藿香、 紫罗兰等。 这些花草全都是带有强烈气味的, 不仅能够驱蚊, 还可以使人身心舒畅。
而古代也是有蚊香的, 这大概与烧香祭祀习俗有关, 宋代笔记《格物粗谈》中记载: 「端午时, 收贮浮萍, 阴干, 加雄黄, 作纸缠香, 烧之能祛蚊虫。 」这应算是古代蚊香的制法了。 南宋诗人陆游也有写过: 「泽国故多蚊, 乘夜吁可怪。 举扇不能却, 燔艾取一块。 」诗中描述了用扇子无法彻底驱赶蚊子, 只好「燔艾」了。 所谓「燔艾」就是燃烧艾草, 通常在端午节过后, 古人就会在家门种上艾草, 必要时会把艾草揉成一团, 在加以燃烧, 达到驱蚊的功效。
挂香囊是古人的生活习惯之一, 许多香囊中的药材也具有驱蚊的功效, 比如藿香、 薄荷、 八角、 茴香等, 这就相当於今天的驱蚊贴。 香囊香包, 醒脑明目, 让人倍感舒适。 驱除蚊蝇之外, 也成了文人雅士的装饰品。
除了「化学武器」, 还有「物理防护」。 春秋时期, 齐桓公就有了「翠纱之帱」, 使蚊子不得入内, 今天蚊帐仍是很多人的驱蚊首选。 不过纱线这种东西, 只会是上层社会才有的奢侈品, 所以自然蚊帐也只会是贵族才会有资格享用。
最后古人还有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设计, 古代有一种「灭蚊器」, 就是准备一个盛著水和石头的大缸, 在缸里养一些青蛙, 蚊子一飞过就成了青蛙的食物, 这实在是太神奇了。
页:
[1]